大车运行机构作为单悬臂门式起重机实现整机沿轨道纵向移动的核心系统,其配置直接决定设备的作业覆盖范围与运行安全性,需根据起重量、轨道长度及场地环境***设计。目前行业已形成以 “驱动控制 - 承载行走 - 安全防护” 为核心的成熟配置体系,各类方案依托场景特性形成明确的应用边界。

驱动系统的选型以设备吨位与运行精度为核心划分标准。中小吨位场景中,起重量≤50t 的起重机普遍采用集中驱动方式,通过单台电机配合卧式减速机驱动主动车轮组,结构简单且成本可控。河南长垣生产的 L 型支腿门吊多采用此配置,搭配电磁制动器,适配散货堆垛等低频作业,运行速度控制在 20-40m/min。当起重量≥100t 或轨道跨度超 40m 时,分别驱动成为主流,双电机独立驱动两侧车轮组,可通过变频调速补偿轨道偏差导致的跑偏问题。如北海码头 480 吨级轨道式装船机的大车机构,便采用双驱动单元设计,配合液压制动器实现重载状态下的平稳启停。轻载小型设备则常用电动葫芦集成式驱动,将运行与起升装置一体化,在小型仓库中可降低设备占地空间 25% 以上。
承载行走结构的设计聚焦载荷分布与轨道适配性。车轮组配置需匹配轮压需求:中小吨位设备多采用 4 轮或 8 轮配置,车轮选用铸钢材质,踏面宽度与轨道适配性需严格把控;大吨位设备则通过增加车轮数量分散载荷,如天津港 40 吨级门吊采用 16 轮组设计,单轮压控制在 30t 以内,配合平衡梁结构确保受力均匀。轨道选型呈现场景化特征:小型货场多用 P43 铁路轨,基础施工简便;港口等重型场景则标配 QU100 专用起重轨,直线度误差控制在每米 0.5mm 以内,适配高频重载作业。车轮与轨道的配合方式也有差异,普通场景采用单轮缘车轮防脱轨,高速运行设备则借鉴无轮缘车轮设计,配合水平导向轮减少啃轨磨损。
安全防护装置的配置需针对性应对场景风险。防风防护是露天作业的核心需求:内陆货场设备多配备手动夹轨器,通过机械锁死车轮抵御一般风力;港口设备则标配 “一键锚定” 装置与防风拉索,在风速超 20m/s 时可快速固定整机,避免溜车事故。缓冲装置根据运行速度选型:速度低于 30m/min 的设备采用橡胶缓冲器,成本低廉;30-60m/min 的设备搭配弹簧缓冲器,适应低温环境;港口高速设备则使用液压缓冲器,通过油液阻尼吸收冲击动能。此外,冶金场景的大车机构会在车轮组加装耐热护罩,抵御高温辐射;所有设备均强制配备行程限位器与轨道端部挡块,形成双重终端防护。
从应用现状看,中小吨位货场设备以 “集中驱动 + 4 轮组 + 基础防风” 为标配,港口大吨位设备采用 “分别驱动 + 多轮组 + 智能防风”,冶金设备则强化耐热防护与载荷均衡设计。三种配置路径均以 “载荷适配 - 场地适配 - 风险适配” 为核心逻辑,构建起满足不同作业需求的运行系统解决方案。
下一条: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