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龙门起重机(以轨道式 RMG 为主)是自动化码头堆场作业的核心执行单元,其与调度系统、水平运输设备的协同能力,直接决定码头的自动化水平与作业效率。不同地域、规模的自动化码头,通过适配性的 RMG 配置与系统整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实操模式,这些案例既展现了技术落地的路径差异,更印证了设备与场景的深度适配逻辑。

国内标杆案例以上海洋山港四期自动化码头为代表,其 RMG 应用构建了 “设备国产化 + 系统自主化” 的完整体系。该码头于试生产阶段便投入 40 台自动操控轨道吊,最终配置规模达 120 台,均由上海振华重工制造。这些 RMG 搭载激光摄像头与精密定位系统,可通过实时扫描实现集装箱的自动抓放与堆垛,配合上港集团自主研发的 TOS(码头操作系统),实现与远程桥吊、AGV(自动导引车)的无缝衔接 —— 当 AGV 将集装箱转运至堆场指定区域,RMG 可在 10 秒内完成对位抓取,堆垛精度控制在厘米级。为适配高密度堆存需求,码头创新采用无悬臂、单悬臂、双悬臂三种 RMG 混合布置模式,无悬臂机型负责箱区两端交互,悬臂机型可直接对接悬臂下的水平运输设备,这种多元交互设计在全球自动化码头中***。实际运行中,单台 RMG 每小时可完成 25-30 次装卸循环,配合电力驱动系统,实现了零尾气排放与能耗降低 10% 的环保成效。
新兴自动化码头的 RMG 应用则侧重技术集成与效率优化,印度维津詹超级港口是典型代表。该码头由比利时 Camco Technologies 提供全集成自动化系统,其 RMG 核心创新在于感知层与调度层的深度融合 —— 每台 RMG 均配备新一代 Tritech RFID 读写器,可***读取进出箱区车辆的电子标签,并将信息实时同步至 TOS 系统,提前完成作业指令生成,有效减少车辆等待时间。同时,RMG 的作业状态被实时接入码头数字孪生系统,中控人员可通过 3D 实景视图监控设备运行与集装箱堆存情况,配合 “THE BRIDGE” 集中化操作平台,实现 RMG 与跨运车、正面吊等设备的全局调度。这种 “RFID ***识别 + 数字孪生监控” 的配置,使 RMG 作业错误率降低至 0.1% 以下,单箱区日均处理量提升至传统人工码头的 2 倍。
欧洲成熟码头的 RMG 应用呈现 “渐进式升级 + 绿色转型” 特征,荷兰鹿特丹港 ECT Euromax 码头***代表性。该码头早在 2005 年便引入 96 台柴油电动 AGV,为 RMG 自动化作业奠定基础,2025 年升级项目中,新增的 42 台锂电 AGV 与原有自动化堆垛起重机(ASC,即 RMG 同类设备)形成协同体系。其 RMG 由科尼集团提供设备控制系统(ECS),可实现路径优化、作业排序与故障诊断的全自动化 —— 系统能实时监控 RMG 的起升高度、运行速度与负载状态,当检测到设备异常时,自动调度备用 RMG 接替作业,保障堆场流程不中断。同时,RMG 与 AGV 的充电管理系统联动,当 AGV 进入换电区域时,RMG 自动调整作业节奏避让,形成 “设备运维 - 作业执行” 的闭环管控。这种升级模式使码头 RMG 集群的综合利用率提升至 90%,碳排放较传统模式减少 15%。
这些案例共同揭示了自动化码头 RMG 应用的核心逻辑:国内码头侧重规模化与系统自主,新兴码头聚焦***识别与集成效率,成熟码头注重升级兼容与绿色运营。但无论模式如何差异,RMG 始终作为 “堆场枢纽”,通过与调度系统、水平运输设备的协同,将自动化技术转化为实际作业能力,成为码头高效运转的核心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