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RMG)与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RTG)是集装箱堆场作业的核心设备,两者虽同具装卸、堆码功能,但在结构设计、动力供给、作业场景等维度形成鲜明差异,这种差异源于技术演进与实际需求的长期适配,深刻影响着港口与货场的作业模式选择。

从历史演进来看,两者的发展路径始终围绕场景需求展开。RTG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便已普及,早期主要依赖进口,国内通过引进消化实现国产化后,因其无需轨道铺设的灵活性,迅速成为堆场作业的主流设备。而 RMG 发展相对较晚,20 世纪 90 年代后随着自动化码头兴起逐渐推广,日本三井公司率先采用交流变频驱动技术解决了其运行稳定性问题,欧洲联合码头更通过光缆传输实现了 RMG 的无人化作业,推动其成为规则堆场的优选设备。早期实践中,RTG 因机动性优势占据中小码头市场,RMG 则凭借高效稳定特性在大型专用堆场逐步替代部分 RTG。
结构与运行方式的差异是两者最核心的区别。RMG 采用钢轮支撑系统,通过 16-24 个钢轮在固定轨道上运行,结构稳定性强、承载能力高,可设计更大跨度与悬臂,适配单悬臂、双悬臂等多种构型。其运行路径完全由轨道限定,虽无法跨区域转场,但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适合高密度堆存作业。RTG 则依赖多组重型橡胶轮胎支撑,具备前进、后退及 90° 转向等多种运行模式,可在堆场内自由移动甚至跨场转场,不过轮胎承载能力限制了其***堆存高度,通常低于 RMG 的作业极限。
动力系统的配置差异直接影响运行成本与环保性能。RMG 普遍采用市电供电,通过滑触线或电缆卷筒传输电力,能源供给稳定且能耗低,无废气排放问题。而传统 RTG 以柴油发电机组为动力源,虽移动不受电源限制,但存在噪音污染与燃油消耗高的短板,近年虽出现电动化改进型 RTG,通过滑触线获取市电,但本质仍保留轮胎式的机动特性。在起升机构配置上,RMG 多采用单卷筒设计与交流变频电机,起升速度更快且标配双向柔性防摇系统,RTG 则以恒功率矢量控制为主,更侧重降低动力需求。
应用场景的适配性进一步凸显两者的功能分野。RMG 是自动化与密集堆场的理想选择,上海洋山港等大型码头的自动化堆场中,RMG 通过与管理系统联网实现无人作业,其轨道限定的运行路径能***化利用堆场空间,单台设备可覆盖多排集装箱堆存。印尼 Semarang 码头的自动化 RTG 集群则展现了 RTG 的场景优势,20 台 ARTG 通过远程操作系统实现灵活调度,适配国际货运的多样化装卸需求。沿海港口的专用集装箱堆场多选用 RMG,而内陆货场、铁路货运站因作业区域分散,更倾向于 RTG 的机动特性。
维护与安全管理的侧重点也因结构差异而不同。RMG 的维护核心在轨道与钢轮系统,需定期清理轨道杂物、检测轮缘磨损,沿海港口还需对轨道及金属结构进行防腐处理以抵御盐雾侵蚀。其防风依赖夹轨器与锚定装置的双重防护,可抵御 30 米 / 秒以上强风。RTG 的维护则聚焦轮胎与动力系统,轮胎花纹深度需保持不小于 10 毫米,柴油机组需定期更换机油与滤芯,防风时需在轮胎两侧塞紧防滑块并配合拉索固定。
两种设备的差异本质是 "稳定高效" 与 "灵活通用" 的权衡。RMG 以轨道约束换来了作业效率与空间利用率的提升,RTG 则以轮胎支撑换来了场景适配的灵活性,这种差异使得两者并非替代关系,而是共同构成了覆盖不同作业需求的集装箱堆场设备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