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系统作为电动葫芦桥式起重机的 “神经中枢”,其安装质量与布线合理性直接决定设备运行稳定性、操作安全性及使用寿命。安装与布线需严格遵循 “安全合规、布局合理、连接可靠、绝缘达标” 的核心原则,全面落实 GB/T 3811、GB 6067.1 等国家行业标准,围绕设备核查、布线工艺、接地保护、部件装配及安全校验全流程规范操作,为设备高效运行筑牢电气基础。

安装前的设备与技术准备是规范施工的前提。需全面核查电气部件的完整性与合规性,包括电机、控制柜、接触器、限位开关、滑触线、电缆等核心元件,确保型号与设计要求一致,且具备出厂合格证、防爆认证(特殊工况)等专项文件。重点检查部件外观无破损、接线端子无锈蚀、绝缘层无开裂,电机绕组绝缘等级需达 F 级、防护等级不低于 IP54,适配工业复杂环境。技术准备方面,需结合电气原理图与现场工况,制定详细布线方案,明确电缆走向、接线顺序、保护措施及预留长度,避免与机械部件、高温源、易燃易爆管道等产生干扰,同时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强调高压作业安全规范与接线关键要点。
布线工艺的规范化实施是保障电气系统稳定的核心。电缆选型需匹配设备功率与工况需求,动力回路选用阻燃橡套铜芯电缆,控制回路采用屏蔽线减少电磁干扰,电缆截面积需满足载流量要求,多股单芯线截面积不小于 1.5mm²,多股芯线不小于 1.0mm²。布线时需严格区分动力回路、控制回路与照明回路,不同电压等级、交直流导线需分开穿管敷设,照明线单独布线,避免信号干扰或短路风险。电缆敷设路径需避开尖锐边缘与运动部件,采用金属管、线槽或电缆拖链保护,管槽口加装护线咀防止磨损绝缘层,固定点间距均匀,振动区域需预留伸缩余量,软电缆移动段长度应比起重机移动距离长 15%-20%。所有导线连接均需在接线盒或分线盒内完成,柜内导线无中间接头,两端标注与原理图一致的编号,接线端子压接牢固并做好绝缘处理,防止松动打火。
接地与绝缘保护是防范触电风险的关键防线。起重机金属结构、电气设备外壳、电缆金属外皮、变压器低压侧等均需可靠接地,接地系统通过车轮与轨道连接或专用接地滑线实现,轨道与接地系统的连接点不少于两处,且明设便于检查。接地线选用截面符合要求的铜线,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确保接触面清洁无锈蚀,司机室与起重机本体螺栓连接时,需用圆钢或扁钢跨接,跨接点不少于两处。接地电阻严格控制在 4Ω 以内,起重机上任何一点的接地电阻均不得超标。绝缘防护方面,主回路与控制回路的对地绝缘电阻在常温下不小于 0.5MΩ,潮湿环境不小于 0.25MΩ,安装后需用 500V 兆欧表全面检测,电缆绝缘层需完整无破损,穿越金属构件处需加装绝缘套管。
核心电气部件的安装需***适配设备特性。控制柜需固定在干燥通风、振动较小的位置,安装牢固且柜门与柜体通过软导线可靠接地,内部元件布局合理,布线整齐无交叉缠绕,散热空间充足。滑触线安装需与起重机轨道中心线保持平行,偏差不超过 10mm,支架间距均匀且固定牢固,相间及对地净距不小于 30mm,伸缩补偿装置预留 10-20mm 间隙,确保温度变化时自由伸缩。滑接器与滑线接触可靠,滑动灵活无跳弧,耐磨石墨片贴合紧密,连接软电缆符合载流量要求。限位开关、急停按钮等安全部件需安装在便于操作且不易误触的位置,限位开关动作灵敏,急停按钮采用双回路硬线设计,确保触发后能瞬间切断所有动力电源。
安装后的安全校验与调试是闭环管理的关键。首先进行外观检查,确认布线整齐、固定可靠、接地良好,无裸露导体或松动接头;随后进行绝缘电阻复测,确保无绝缘下降情况。通电调试前需悬挂 “禁止合闸,有人工作” 警示牌,合闸后先进行点动测试,检查电机转向是否正确,相序错误时需调换任意两根火线;再测试各机构运行功能,起升、运行动作平稳,限位开关、过载保护、急停按钮等安全装置触发有效。调试过程中监测电压波动、运行噪音及部件温度,无异常发热、打火或异响现象,所有功能符合设计要求后,记录相关数据并形成安装档案,归档技术资料与检测报告。



